打造市場競爭力的智財新思維
近日鄒昀廷副總經理及陳逸霖分析師獲邀擔任由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承辦之「生醫產業法制工作坊(一)-國際藥品專利授權與佈局及盡職調查實務」講師,分別以「醫藥品專利佈局策略與健診」及「醫藥領域智慧財產盡職調查」為主題,從專利策略到投資交易,完整解析生醫產業如何透過智財管理,化風險為優勢,並創造更長遠的市場價值。
前瞻佈局:讓專利成為企業的護城河
在生醫研發中,專利不僅是研發成果的「保護傘」,更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陳逸霖分析師指出,專利規劃應從研發初期即開始,透過「專利組合健診」,盤點研發成果、界定必要技術特徵,並結合新穎性與進步性分析,確保技術能轉化為可被保護的智財資產。
例如國際藥廠常見的策略,是先以「核心化合物專利」建立市場獨占,再透過新適應症、新劑型與新劑量的佈局,逐步延長專利保護期。這樣的佈局模式,不僅鞏固產品生命週期,更為授權談判與跨國合作提供強大的籌碼。
風險控管:盡職調查帶來的決策底氣
在投資、授權或併購過程中,智財盡職調查(IP Due Diligence)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鄒昀廷副總經理指出,醫藥產品價值往往取決於專利是否完整且可執行,若忽略專利風險,可能導致產品上市後即陷入侵權訴訟,甚至喪失市場機會。
盡職調查的範疇,不僅限於標的專利清單的確認,還涵蓋:
- 專利有效性與品質:檢視專利是否能真正涵蓋產品及未來應用。
- 剩餘保護期與地域佈局:確保專利壽命足以支撐臨床與上市時程,並涵蓋關鍵市場。
- FTO 分析:確認產品是否落入他人專利保護範圍,避免侵權糾紛。
- 人才與 know-how 評估:確保核心技術與研發能順利移轉。
價值最大化:專利與盡職調查的雙引擎
專利健診與盡職調查,其實是互補的兩大策略:
- 專利健診 幫助企業發現佈局缺口、補強專利組合,並透過延伸保護期提升商業價值。
- 智財盡職調查 則確保交易或投資決策在資訊對稱下進行,降低潛在法律與財務風險。
兩者結合,能讓企業在不同階段都具備最佳策略:研發階段透過專利布局建立壁壘;進入交易或投資階段時,透過盡職調查保障決策安全。這樣的雙引擎模式,能讓生醫企業同時具備「進可攻、退可守」的競爭優勢。
決策導向: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全面整合
在過去,專利管理多被視為法務或研發的附屬工作,但隨著國際競爭加劇,智財策略已經成為投資人、併購方與跨國藥廠最重視的關鍵指標。
專利組合能否支撐商業模式?專利壽命是否與臨床時程契合?授權合約是否存在限制?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投資估值與交易成敗。唯有將專利策略與盡職調查同步納入決策架構,企業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讓智財策略成為企業核心資產
生醫研發之路漫長而高風險,但專利與智財並非成本,而是放大價值的關鍵槓桿。建議生醫企業:
- 定期進行專利健診,檢視專利組合是否足以支持商業目標。
- 在重大交易前執行智財盡職調查,避免資訊不對稱導致錯誤決策。
- 將專利與盡職調查整合為長期策略,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讓研發、商務與法務協同推進。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護創新、降低風險,並在國際市場上創造持續增長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