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組合管理並產出效益的四個關鍵與配套(下篇)

October 03rd, 2022 ‧ 29 min read

專利組合管理並產出效益的四個關鍵與配套(上篇)中,筆者與讀者分享並探討了專利組合管理的意義與用途專利組合管理的效益與價值,在此,本文將接續說明專利組合管理的痛點與侷限專利組合管理的解方與配套

專利組合管理的痛點與侷限

雖然專利組合管理在部分產業成效良好,仍有許多其他產業尚未發展出健全的專利組合管理解方,原因何在?經深入探討往昔專利領域的運作方式,摘列幾項常見痛點與侷限如下:

欠缺有效理論基礎與公開實務

在 545 年的專利發展史上,從未有文獻完整說明如何有效管理專利組合,甚至未曾公開制定通用於不同產業和技術領域的一套正確和標準化的專利組合管理方法,每個公司或組織只能自尋出路,並將摸索出的方法與經驗轉變為各自的營業秘密而不對外公開。

不幸的是,由於尚未開發出適當的理論、方法、工具或解決方案,且「量勝於質」的專利佈局迷思盛行,使整個智慧財產領域充斥低品質、低價值的專利。這導致了什麼結果?資源浪費、投資失當、低品質與價值的專利耗用更多成本和人力資源,甚至導致企業無法有效管理其專利組合。這些情況也同樣發生在研究機構和學術機構、專利事務所、法律事務所和專利局,使這些組織耗費更多資源進行專利的審查和訴訟。最糟的是,這些低品質、低價值的專利導致專利資料良莠不齊,進而影響專利組合管理的效率也無從產生效益。

未能校準營運目標與商業模式

申請專利、維護專利等行為得到的結果僅是專利組合中的一部分,必須強調,專利組合理應是專利權人創造價值的過程,不是目的、更不是終點。

具體地,在未釐清明確營運目標和相應商業模式情境下所產生的專利組合,就如同知道自己有什麼技術,但不知道同產業與市場中誰需要或想要的情況下,要透過期待未來的智慧財產實施或交換來取得財務報酬,不確定性明顯高出許多,容易造成誤擲寶貴且有限的人力、時間、金錢等資源卻僅得到專利文件或證書等「庫存」,這類孤芳自賞的妄想而等不到期望結果的為難困境,許多投入技術研發的組織都曾面臨類似痛點。

並非不連續單一事件決策作結

專利組合管理不會隨著專利申請或獲證後即結束,也不會在習知技術檢索、技術現況檢索、自由營運檢索、可專利性檢索、專利無效檢索或行使專利權後結束。

許多人誤以為,專利組合管理只涉及上述其中一部分,或以為只要管理有效中的專利就夠了。又或是死板地遵循專利申請當時的規劃,卻忽略隨著時間的內外條件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只局部的考慮並克服專利審查意見和前案挑戰,這種落後的過時「專業分工」作法也導致了有專利但難以創造價值和變現的現象。

事實上,成功的專利組合管理牽涉更大範圍的決策,包括產品研發、專利申請、審查、維護、營運等,一直到產品生命週期結束或專利過期為止,在這期間的決策都屬於專利組合管理的範疇,而且週期還會隨技術或產品的迭代或延伸而延續。

組織人員專業分工與協作侷限

管理專利組合需要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料和知識。

例如,專利從業人員不只要熟悉工程學,也要瞭解主要國家專利法,甚至必須懂得如何將工程、商業與法律融會貫通。可惜的是,由於專業分工的組織設計,傳統組織內的專利人員或許擅長撰寫技術文件和申請專利,但對於研發、製造、銷售、行銷,或產品管理等其他專業知識的了解可能少之又少,甚至一竅不通。因此,他們可能不瞭解這些專業知識能帶來哪些效益,或需要哪些條件來強化商業競爭力,反之亦然。

同時,專利從業人員通常少有具備事業經營者的視野高度和廣度,更遑論被賦予權限和資源,遺憾的是,這造成組織內意見分歧,不同部門之間無法有效溝通意見,甚至還會獨佔資源或資訊,導致跨部門協調與溝通管理不易,也難以凝聚全體員工朝向相同目標努力。

欠缺緊密協作環境及管理工具

以往,組織內不同部門員工並未緊密地一起合作開發技術、產品、以及營運專利,流程按組織功能別被細分權責和職務,此類傳統的「瀑布式」工作環境形成孤島狀態,導致難以有效溝通,每個人只能根據先前結果來展開自己的任務,在如此孤島式的環境下工作,不只浪費資源、造成重覆溝通,更造成管理上的干擾。

專利組合管理的解方與配套

即便前述痛點與侷限客觀存在,但並非無解的難題,可對症下藥並有效改善的解方包括表 1所列,詳述其原則、配套與實例如下。

表 1 – 專利組合管理痛點與解方摘要表

以投資報酬率概念重構目標及其關鍵結果

借鑑金融行業會有效運用股票、現金、債券等金融資產組合來產生更高收益,並追求投資報酬率 (ROI, Return on Investment) 最大化,從此反思專利組合管理是否有更合適的目標與產出,才能讓專利組合與專利權人願景/使命方向一致,從而支持專利權人的營運目標和商業模式並創造價值,而絕非僅把產出專利組合作為最終目標而已。

圖 1 – 以投資報酬率重構專利組合管理架構的目標與關鍵結果

例如,以前述高通公司的QTL2021年財務表現為基礎,並套用目標與關鍵結果 (OKR, Objective and Key Result) 方法模擬其專利組合管理的目標設定和執行,使專利組合管理的過程和結果可垂直對齊專利權人的營運目標和商業模式。

  • 目標 (Objective):在通訊產業利用專利授權的獲利能力領先全球
  • 關鍵結果 (Key Result):
    • 稅前盈餘率 (EBT%) 在2022年度達到70%
    • 2022年度合計簽下50份3G/4G/5G專利授權新合約
    • 2022年度屆滿的3G/4G/5G專利授權既有合約,當年度完成續約比例達80%

圖 2 – 以QTL為例,模擬其專利組合管理架構與目標設定

當然,每個專利權人所屬產業別、預算、團隊、作業機制、專利組合存在差異性,設定的目標自然就會因人而異。關鍵是專利權人的經營者是否有決心跳脫「受制於人」而進入「授智於人」的新賽道,透過積極且務實的設定目標和關鍵結果,藉此驅動思考並論證:

  • 要用什麼商業模式來實現營運目標?
  • 前述商業模式需要有哪些條件的專利組合才能達成目標?
  • 要怎麼作才能取得滿足前述條件的專利組合?
  • 需要哪些技術/專利/授權/法務/財務等跨領域專業團隊來實踐戰術和行動計畫?
  •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的所需合理預算配置和動支的評估機制等。
校準適配專利組合與營運目標及商業模式

在釐清前述目標與關鍵結果並達成共識後,接著是打造能支持達成目標的作業機制。

以專利權人的營運目標和商業模式為前提,校準並適配所需專利組合應具備的規格與條件,此步驟重點在於建立專利組合與產業/商業的關聯性驗證過程,包括:

  • 掌握產業結構/生態系/獲利模式/產銷區域的現況並模擬未來發展
  • 規劃專利組合的分類分級體系與佈局原則
  • 適配分析專利組合中的獨立請求項可涵蓋的產品/技術/應用領域與競合對象關係等

圖 3 – 專利組合與商業模式適配分析示意圖

回顧本文一開始對專利組合的定義,專利組合的關聯性是依照特定目的,從不同面向和維度對專利組合進行規劃、分類、分級、解構與重組,具體地,不論是以公開可取得的專利書目資料,抑或是專利權人內部資料所建立的關聯性,重點在於要讓專利組合與產業/商業連結而避免脫鉤,才能清楚掌握投入與產出關係,以及目標和達成關係。

以電動輔助自行車為例,事先定義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應用領域或其他有意義、有用的分類體系後,透過定性分析每一專利獨立請求項的保護範圍,逐一進行分類

   圖 4 – 專利組合與產品、技術定性分類分析與管理示意圖

 

圖 5 – 專利組合於產品、技術矩陣分佈與關聯分析示意圖
藉此,可以利用二維矩陣分析工具,從宏觀視角觀察現有專利組合佈局於產品技術全景的分佈狀況,從中檢視是否與前述的營運目標、商業模式方向相符,而不只是一長串專利清單而已具體地,專利組合佈局於產品結構的關係是否與自己產品組合及其營收/利潤分佈的關聯性、與研發資源投入在哪些技術和產出的關聯性。
此外,透過整合公開可取得的專利書目資料以及專利權人內部資料的關聯性,還可根據不同管理需求,善用現有工具客製化開發互動式、可連動、定期自動更新的資訊儀表板,完整掌握內外資訊

            圖 6 – 專利組合互動式儀表板示意圖

 

不可或缺的競爭分析並監控追蹤發展動向

同時,健全的專利組合管理應融入「知己知彼,百戰不怠」的精神,除了掌握自己的專利組合之外,也應主動監控追蹤內外發展動向,包括觀察同業競爭對手的專利組合。

藉此評估高品質、高價值專利的層級和數量,不只透徹瞭解競爭對手,更重要的是專利權人自家組織的實力,及其在全球佈局中的地位,透過從資料 (或大數據) 中透悉可行動洞見,用以支持並驅動在商業及技術等面向,採取競爭或合作的戰略與戰術。若少了競爭比較分析,就無從客觀地確定自己專利組合真正優缺點,因而可能為組織帶來忽視潛在決策機會的風險。

對市場上所有對手的專利組合進行監控 — 藉此資訊分辨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找出可能的合作夥伴。除了商業決策,也可決定採用哪些類型的產品或技術策略,例如是否提高研發投資,或是直接避開這類競爭對手。

        圖 7 – 競合對象專利組合比較分析示意圖

         圖 8 – 競合對象專利組合動向追蹤示意圖
緊密追蹤任何新動向 — 因為現況可能隨時改變,專利組合管理的策略、戰術與行動則需要因應這些變化來評估是否需要調整。

 

例如,競爭對手可能隨時推出新發明,或審查/維持過程中捨棄部分專利,無論何種情況,持續掌握這些變動,判斷對專利權人自己的營運目標和商業模式是否有影響,有助於即時因應。

 

以PDCA概念和資料驅動專利生命週期管理

此外,專利組合管理宜具備全週期發展的觀念,奠基在「專利生命週期管理」(PLCM, Patent Life Cycle Management)的原則,視組織在產業中的需求隨時調整策略和資源配置,並可參酌整合W. Edwards Deming提出的戴明循環 (也稱為PDCA, Plan-Do-Check-Act) 方法,持續改善和進步。

圖 9 – 專利生命週期三階段

為建構、維護可以支持專利權人商業模式、創造價值與營收獲利的專利組合,從產出研發成果開始啟動的專利生命週期各個階段,專利權人都面臨如何做出達成目標並符合效益的投資決策時機。上圖係以時間維度劃分專利生命週期的三個主要階段:包括專利申請前的準備階段、專利申請後到獲准領證的審查階段、在專利屆滿或失效之前創造價值的貨幣化階段。

於專利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檢視專利組合時,可進一步從不同維度的資料和觀點透悉洞見,例如:生產、銷售、競爭對手、法律狀態、申請年度、國家等其他內外因素和變化,結合這些因素,有助於建構並評估整個專利組合的全貌,用來檢驗實際行動和目標達成狀況。

平衡配置專才與通才解放既有組織分工侷限

要突破專利組合管理在傳統組織人員專業分工的侷限,改善要點有二。

其一:專利權人的經營者是首要關鍵,當經營者從事業經營視角的高度和廣度,對專利組合能夠透過商業模式達成營運目標等關係有了深刻理解和重視,並且有決心和承諾建立相應的戰略、戰術、資源投入與配套機制,才能凝聚全體員工朝向相同目標努力,解放侷限才能水到渠成。

其二:專利組合管理需要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和資料,亦即不但要熟悉單一專業領域,也必須通盤瞭解組織各部門的作業方式。因此,需要更多「通才」發揮多元能力,運用跨領域知識,才能有效管理專利組合,藉由能夠執行跨部門整合的通才以及各部門團隊的專才緊密合作,重新審視專利組合的重要性,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

導入合適專利組合管理工具與安全協作環境

高效管理工具和安全協作環境是專利組合管理是否可以解放侷限、連續全面的關鍵所在。

若缺乏適當的工具或解決方案,不論是專利組合管理,甚至是專利競爭情報分析與彙總,都導致效率不彰,不幸的是,即使目前最常見的智慧財產案件管理系統也無法滿足上述要點,主要關鍵因素有二:資料品質不良且無法檢索、缺少競爭分析資料。

因此,為了有效管理專利組合以及進行競爭分析,在選擇工具或解決方案時應將下列因素納入考量:

  • 提供單一協作平台,讓組織內的相關關係人交流想法並彼此合作以促成高效團隊合作。這對於減少轉換不同工具造成的不便以及改善組織內部溝通極為重要,例如:
    • 一個方便專利人員、研發人員及其他跨部門團隊一起合作的協作式空間。採用專案導向且可自訂的資料夾系統,能讓跨部門協作的使用者均可依照需求或偏好,彈性管理並分類專利組合,而這正是有效率的專利組合管理所需要的。
    • 能讓使用者從眾多維度分析專利組合,輕鬆分析技術、產品和應用領域等複雜結構。不論是專利與產品、技術、應用領域或其他有意義的資料維度等關聯,都能用自訂的二階矩陣進行分析。
    • 此外,在專利法律狀態變更或特定檢索結果變更時,自動監控功能可讓所有相關關係人收到通知,實現真正的即時監控。
    • 能讓使用者與其他人一起合作無間並分享意見,破除過去孤島式的溝通侷限,同時可設定團隊成員不同層級權限,以確保重要資料的機密性。
  • 能數位化所有的資料欄位和文件。例如,專利審查歷史記錄通常無法檢索,專利從業人員想從中擷取有益資訊,往往極為困難且耗時。但藉助光學字元辨識 (OCR) 及資料標準化等技術,使這些高品質資料變成可以檢索,並可更有效率地處理大量專利資料,例如:
    • 如果想對專利組合中的個別專利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可檢視彙整的各類前案摘要、專利審查記錄事件時間表,和特定的 IPR 事件詳細資料。
    • 由於競爭分析需納入大量專利資料,因此合理的做法是直接在系統工具中內嵌入搜尋功能,包括書目資料以及申請歷程文件,用意是簡化專利資料的處理階段,方便專利人員彙整、管理和分析專利組合。
  • 提供操作選項,便利使用者能夠進行即時且深入的分析。隨著專利資料日漸易於管理,系統也應該提升效率,在幾秒內提供重要洞察。在人工智慧 (AI) 和相關產業專利人員不斷累積經驗的助力下,專利工具和解決方案能夠快速對大量高品質的專利資料深入分析,萃取有用洞察資訊,將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 在進行競爭分析時透過各種儀表板工具,從價值觀點發掘貨幣化機會,同時從品質觀點檢視有效性問題;不只有助於專利組合管理,在專利買賣、授權和質押方面也非常實用。
    • 特別是專利品質儀表板工具,宜突顯專利組合中潛在的專利性、新穎性、非顯而易見性和不明確性等問題。這對專利賣家十分有用,因為可以先行檢驗自有資產,評估應先將哪些專利帶入市場;另外對專利買家也很有幫助,他們可用此工具功能找出未來實施專利權時的潛在問題。
依組織策略和內外發展情報進行動態調整

盤點、評估並追蹤自有專利組合現況,與當前組織策略、營運目標、商業模式的相符程度,據此來影響目標和結果的達成,此重要性不言而喻。

專利權人可能隨產業或技術發展因素,而改變企業方針和相應策略。例如:(1) 因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可能原有的暢銷產品已不再熱銷;(2) 因應技術持續研發與迭代進步,自有的舊技術也面臨是否功成身退;(3) 從競爭分析和持續監控追蹤過程中,若發現有競爭對手突然停止申請或開始放棄特定技術的專利,意味著該公司的開發策略可能已有所調整,宜開始調查其技術的商品化問題。

此外,由於市場、產業、產品、技術、專利審查進度、專利法律狀態、競爭分析等內外因素大多會隨著時間而變動,藉由與時俱進並敏捷地評估專利組合,並透過健康的新陳代謝機制做資源重新配置(例如:加碼投資、即時停損),不論是活化專利組合、優化專利組合、或控管專利費用等經營決策,都有助於達成目標。

結論

綜上所述,您應該已充分理解專利組合的意義和用途、效益與價值,同時明白痛點與解方,更可客觀的檢視並判斷過去習知作法是在營運可支持商業模式並創造價值與競爭優勢的資產、抑或是持續產生費用卻無法產生營收獲利的庫存或負債。

由於現況是一系列的過去行為所累積的結果,每一行為又是基於想法和觀念所作出的決策,若期望改善並創造更好的未來「現況」,勢必得優先檢視源頭的想法和觀念是否需要調整,再以此為基礎,規劃並執行相應的營運目標、商業模式、專利組合、作業機制、專業團隊和相應資源。

身為專利權人的您,若發現了既有專利組合管理的現況和結果存在類似前述的痛點,並對於預期改善後能創造的效益與價值而感到躍躍欲試,衷心期許本文所分享的架構、原則、配套與實例能有助於讀者做對的事、把事做對。

🔎如欲了解更多訊息,或與作者聯繫,請填寫以下表單,世博將儘速回覆。

林 家聖

董事長暨執行長

林家聖現職擔任世博科技顧問執行長、杉盛資產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智財顧問,同時兼任國立成功大學智慧財產審議委員會業界委員 (2020迄今)。)。

發布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 Email 地址不會公開。

世博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世博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

Copyright © 2022 WISPRO. All Rights Reserved